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资讯 > 重要通知

宝安法院七大措施为“平安和谐宝安”建设提供司法服务

信息提供日期 : 2007-07-02 09:17来源 : 宝安区人民法院
【字体:

宝安法院2006年受理各类案件35719宗,审结33438宗,收结案总量均列六区法院之首,一线办案法官人均结案530.7宗,创全市法院之最。在取得审判工作较好成绩的同时,为实现平安宝安和谐宝安建设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服务区中心工作,宝安法院积极推行七大措施,惩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行为,化解和预防各类矛盾纠纷,抓实维稳综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取得了服务“平安宝安和谐宝安”建设的良好成效。

一是重视宽严相济,树立司法权威。树立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理念,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准确、完整地运用刑罚手段,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故意杀人、伤害、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威慑力;同时,对于主观恶性不强、情节不甚严重、危害后果不大的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依法从宽处理,积极进行教育、挽救,达到惩治与挽救两方面效果。宽严相济的刑事审判,为平安宝安和谐宝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是重视矛盾排查,预防群体性事件。建立定期矛盾排查和信访矛盾排查制度,每逢节庆日和重大活动前,所有法官都对各自所办案件逐案清查,看是否有不稳定因素存在,便于及时处理,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利用信访平台,随时搜集可能激化矛盾扩大不良影响的案件线索,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防止酿成群体性事件。去年至今,无一宗矛盾纠纷在诉讼中恶化形成群体性事件。

三是重视协调配合,扩大司法参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充分发挥非司法机构的作用,主动邀相关组织参与司法。对于劳动争议案件,注重与劳动和司法部门建立联调机制;对青少年犯罪案件,注重与社区和学校协调探索帮教机制;对于执行案件,注重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建立威慑机制;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注重与人民调解组织协调建立纠纷的预防和先决机制。上述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司法参与度、支持度和满意度,较好地利用了各方力量和社会资源更便易地解决矛盾纠纷。

四是重视社情民意,维护公序良俗。对于人身关系强、伦理因素多、社会影响大、强制执行难等类案件,坚持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同时,注重倾听社情民意,关注风俗习惯与司法裁决的相互影响,因地制宜地化解各类纠纷。对于邻里纠纷要多倾听街坊邻居怎么说,对于婚姻家庭纠纷要多考虑亲朋好友怎么看,对于青少年犯罪案件要多关注同学老师怎么想,对于社会热点案件要多分析一般群众怎么评。

五是重视调解和解,做到案结事了。加强调解工作,出台《宝安区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调解的若干规定》,除就调解原则和方式作了说明外,还分别对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庭审调解、审监调解、信访调解作了具体指导性的规定。各业务部门也对调解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针对劳动案件,与区劳动局、司法局联合开展了宝安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试点工作,提高劳动纠纷解决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行政案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司法协调制度,既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实现了官民和谐;针对刑事案件,加大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诉讼案件的调解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审判的惩罚、教育、恢复等功能;针对执行案件,积极推进执行和解,尽可能减少当事人的对抗性,力促当事人在和谐氛围下实现实体权利。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2006调解率达到34.4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六是重视说理答疑,实现胜败皆服。进一步规范法官的裁量行为,加强司法透明度,实行裁判说理和判后答疑制度。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详述判决理由的同时,规定所有案件在判决时都应告知当事人有权提出答疑申请,对要求答疑的,承办法官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答疑。经过多重的明法析理,大大降低了当事人间的对抗程度,也缓解了败诉方的不满情绪,提高了服判息诉率。

七是重视宣传教育,营造法治环境。注重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定期召开宣判大会,定期组织干警围绕常发案件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沙井法庭率先与辖区内的沙井中学等学校联合探索青少年普法长效机制,推出了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案例教学等多种有效措施。新成立的少年审判综合庭与团委部门联合走进中小学,给学生们悉心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针对劳务工,各派出法庭多次到工厂比较密集的工业园区、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将常用的劳动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他们,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帮助他们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拒不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老赖”,执行局先后掀起两轮执行“风暴”,通过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宝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执行法律、公开“老赖”名单,公布执行措施,起到了“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近一年来,宝安法院走进工厂、社区、学校等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就有10余次,通过平面媒体开展的宣教活动有十几次。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